导航栏
  ⊙→教学安排
  ⊙→授课教师
  Tel:82330119 / 118
    400-810-2468

 

阅读新闻      办学理念:以学员为核心,一切服务皆为学员! [字体: ]
2002年注会全国统考《财务成本管理》试题及参考答案
  分页标题:《财务成本管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注意:
(1)选项C不是答案,因为如果当期的赊销额等于收回前期的应收帐款,则本期的营业收入也等于本期的现金收入;
(2)完整的经营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中,除了考虑折旧以外,还应该考虑“无形资产和待摊费用的摊销额等其他的非付现费用”,本题中没有考虑“无形资产和待摊费用的摊销额等其他的非付现费用”,说明其他的非付现费用不存在。
2.C
【解析】注意:引导原则只能帮您找到次优方案,不会帮您找到最好的方案(参见教材37页)
3.C
【解析】显然,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全部资本中普通股的比例越小,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中的分母越小,每股收益越大。
4.A
【解析】目前的利润=20×50×40%-300=100(万元)
        单位变动成本=50×(1-40%)=30(元)
当单价增长10%时,单价变为55元,注意:单价的增长与单位变动成本无关,所以,单位变动成本不变,仍然是30元。
所以,利润变为:20×(55-30)-300=200(元)
利润增长(200-100)÷100=100%
因此,单价敏感系数=100%÷10%=10
5.A
【解析】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指的是使未来的现金流入的现值等于债券购买价格(即债权的投资额)的贴现率,即使债券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显然符合内含报酬率的定义。
6.D
【解析】参见教材312页
7.C
【解析】参见教材368页例题
8.D
【解析】注意:
(1)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不是对公司特有风险的细分,而是从公司的角度,对风险进行的分类,也就是说在经营风险即包含市场风险又包含公司特有风险,同样在财务风险中也是即包含市场风险又包含公司特有风险,所以,选项B和选项C的说法正确;
(2)如果投资组合的贝它值等于1,说明该组合的市场风险与整个市场的平均风险相同,而不是说没有市场风险,因此,选项D的说法不正确。
 9.D
【解析】参见总杠杆系数的定义式
10.C
【解析】并购溢价大于零表明对被并购方有利,并购净收益大于零表明对并购方有利
11.B
【解析】见教材487页资金安全率的计算公式
12.C
【解析】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13.C
【解析】这是分批法的特点
14.D
【解析】参见教材573页倒数第二行字和574页例题
15.C
【解析】注意:变动的销售费用也属于变动成本(参见教材161页)
二、多项选择题
1.AB
【解析】
(1)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购买或出售金融工具的交易的净现值为零(见教材43页),所以,A是答案;
(2)由于购买或出售金融工具的交易的净现值为零,可知B是答案;
2.ABCD
【解析】参见教材291-292页
3.BC
【解析】参见教材383-384页
4.AC
【解析】参见教材491-494页,注意:财务重整不一定会导致债权人权益减损,因此,选项B不是答案
5.AB
【解析】材料价格差异应该由采购部门承担责任,工资率是由企业管理部门制定的,与生产部门无关。
三、判断题
1.×
【解析】财务报表中显然提供了管理费用数据
2.√
【解析】见教材96页
3.×
【解析】见教材148页
4.√
【解析】衡量股东财富的是股价,企业发生亏损必然导致股价下跌。
5.×
【解析】注意:市场风险不可分散
6. √
【解析】经营杠杆确实不是经营风险的来源,参见教材256页关于经营风险的来源的介绍;但是,经营杠杆的存在导致经营风险增加。
7. √
【解析】参见教材355-356页,注意:在债券是否赎回的问题上,债券发行公司由决策权。
8.×
【解析】股本的增加额=增加的普通股股数×股票面值=100×10%×1=10(万元),资本公积的增加额=25×100×10%-10=240(万元)
9.×
【解析】计算每股收益时,没有考虑风险因素,所以,不能准确地反映财务杠杆、资本成本和企业价值。
10.×
【解析】显然在计算预期股本成本率时考虑了风险因素。
11. √
【解析】显然在“Z计分模型”中,营运能力指标(X5)的比重最大(99.9%)
12. ×
【解析】间接成本不是不能追溯到成本对象中,只是不能经济合理地追溯到成本对象中,例如:完全可以把润滑油的成本单独计量追溯到各别产品成本中,但是由于单独计量的成本较高,而其本身的数额又不大,更准确的分配实际意义有限,不如将其列入间接制造费用,统一分配更经济。
13. ×
【解析】参见教材568页
14.×
【解析】应该把“实际价格”改为“标准价格”,参见教材573页的公式。
15.×
【解析】剩余现金流量指标会导致部门经理目标与企业总目标一致。
四、计算分析题
1.
答案及解析:
(1)Q*===40(件)
(2)I*=Q*/2×U=40/2×400=10000(元)
(3)TCa=F1+D/Q·K+DU=1000+1080/40×74.08+1080×500=543000.16(元)
TCc=F2+Kc·Q/2=2000+100×40/2=4000(元)
(4)①年订货次数=1080/40=27(次)
②需求量的期望值
=9×0.04+10×0.08+11(0.18+12×0.4+13×0.18+14×0.08+14×0.04
=12(件)
③保险储备
TC(B=0)
=〔(13-12)×0.18+(14-12)×0.08+(15-12)×0.04〕×80×27
=993.60(元)
TC(B=1)=[(14-13)×0.08+(15-13)×0.04])×80×27+1×100
=445.60(元)
TC(B=2)=〔(15-14)×0.04〕×80×27+2×100=286.40(元)
TC(B=3)=0×80×27+3×100=300(元)
所以保险储备应为2件。
④再订货点=12+2=14(件)。
2.
答案及解析: 第一车间:甲产品成本计算
项目
产量(件)
直接材料费
定额工时(小时)
直接人工费用
制造费用
合计

定额
实际

月初在产品
5000
5500
200
200
600
6300

本月费用
18000
19580
1100
4778
7391
31749

合计
23000
25080
1300
4978
7991
38049

分配率
1.10     25080÷22800=1.1
3.8      4978÷1310=3.8
6.1      7991÷1310=6.1

注意:应该按照“月末在产品”和“产成品”的定额资料计算分配率;

产成品中本步份额
200
22000
22018
1200
4560
7320
33880

月末在产品
2800
3080
110
418
671
4169


第二车间:甲产品成本计算单
项目
产量(件)
直接材料费
定额工时(小时)
直接人工费用
制造费用
合计

定额
实际

月初在产品
180
140
120
260

本月费用
920
4228
6488
10716

合计
1100
4368
6608
10976

分配率
3.9      4368÷1120=3.9
5.9      6608÷1120=5.9

产成品中本步份额
200
1000
3900
5900
9800

月末在产品
120
468
708
1176


甲产品成本汇总计算表 (单位:元)
生产车间
产成品数量(件)
直接材料费用
直接人工费用
制造费用
合计

一车间
22000
4560
7320
33880

二车间
3900
5900
9800

合计
200
22000
8460
13220
43680

单位成本
110
42.3
66.1
218.4


3.
答案及解析
(1)发行价格=1000×10%×(P/A,9%,5)+1000×(P/S,9%,5)
=100×3.8897+1000×0.6499=1038.87(元)
(2)(3)1049.06=100×(P/A,i,4)+1000×(P/S,i,4)
用i=8%试算:100×(P/A,8%,4)+1000×(P/S,8%,4)=1066.21
用i=9%试算:100×(P/A,9%,4)+1000×(P/S,9%,4)=1032.37
R=8%+(1066.21-1.49.06)/(1066.21-1032.37)×1%=8.50%
(3)900=1100/(1+R) R=22.22%
E=1100×0.5+0×0.5=550(元)
D==550(元)
Q=D/E=550/550=1
K=i+bQ=8%+0.15×1=23%
V=550/(1+23%)=447.15(元)。
4.
(1)10台甲型设备年折旧额=80000×(1-10%)/3=24000(元)
11台乙型设备年折旧额=55000×(1-10%)/3=16500(元)
(2)10台甲型设备平均年成本
购置成本=80000(元)
每年年末修理费的现值=2000×(1-30%)×(P/A,10%,4)=44378.6(元)
每年折旧抵税的现值=24000×30%×(P/A,10%,3)=17905.68(元)
残值损失减税=8000×30%×(P/S,10%,4)=1639.2(元)
甲设备现金流出总现值=80000+44378.6-17905.68-1639.2=104833.72(元)
甲设备平均年成本=104833.72/(P/A,10%,4)=33071.62(元)
(3)11台乙型设备平均年成本
购置成本=55000(元)
每年年末修理费的现值=〔(2000×(P/S,10%,1)+25000×(P/S,10%,2)
+3000×(P/S,10%,3))×11×(1-30%)=47263.37(元)
每年折旧抵税的现值=16500×30%×(P/A,10%,3)=12310.16(元)
残值收益的现值=5500×(P/S,10%,3)=4132.15(元)
乙设备现值流出总现值=55000+47263.37-12310.16-4132.15=85821.06(元)
乙设备平均年成本=85821.06/(P/A,10%,3)=34509.25(元)
五、综合题
1.
(1) 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
销售净利率=税后利润/销售收入=100/1000=10%
资产周专访经=销售收入/总资产=1000/2000=0.5次
总资产/期末股东权益=2000/1000=2
留存收益率=留存收益/税收利润=60/100=60%
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润×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留存收益率/
              1-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留存收

益率
=10%×0.5×2×60%/1-10%×0.5×2×60%=6.38%
或者:
可持续增长率=期初权益净利率×留存收益率=100/(100-60)×60%=6.38%
(2)
   提高销售净利率时:
需要的总资产=销售收入÷资产周转率=1100÷0.5=2200(万元)
需要的权益资金=总资产÷权益乘数=2200÷2=1100(万元)
需要的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期初股东权益=1100-1000=100(万元)
需要的净利润=留存收益÷留存率=100÷0.6=166.7(万元)
销售净利率=166.7÷1100=15.15%

   提高资产负债率时:
净利润=销售额×销售净利率=1100×10%=110(万元)
收益留存=净利润×留存率=110×0.6=66(万元)
所有者权益=1000+66=1066(万元)
总资产=2000×(1+10%)=2200(万元)
负债=2200-1066=1134(万元)
资产负债率=1134÷2200=51.55%

(3) 下期预计销售收入=1000×(1+15%)=1150(万元)
总资产=销售收入/资产周转率=1150/0.5=2300(万元)
期末股东权益=总资产×权益/资产=2300×0.5=1150(万元)
期初股东权益=1000(万元)
本期收益留存=计划销售收入×销售净利率×留存收益率   
            =1150×10%×60%=69(万元)
需要筹集外部股权=1150-1000-69=81(万元)
另一解法:
销售净利率不变:2002年净利=1000×(1+15%)×10%=115(万元)
收益留存率不变:2002年留存收益=115×60%=69(万元)
资产周转率不变时,销售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是一致的,即资产增长15%
资产负债率不变,资产增长15%,负债也增长15%,所有者权益也增长15%
(4)2001年净利为100,税前利润=100÷(1-20%)=125
则:125=1000×(1-变动成本率)-125-1000×5%
  变动成本率=70%
〔(S-0.7S-125-1000×5%-200×6.5%)×(1-20%)〕/200
=〔(S-0.7S-125-1000×5%)×(1-20%)〕/(200+20)S=1060(万元)
2.
答案及解析:
(1)本年净利润比上年增加=1200-1000=200(万元)
净利润=所有者权位置×权益净利率
上年净利润=10000×(1000/10000)=1000(万元)
替代1 15000×(1000/10000)=1500(万元)
本年净利润=15000×(1200/15000)=1200(万元)
所有者权益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1500-1000=500(万元)
权益净利率变动对净利润的影响=1200-1500=-300(万元)
两因素影响之和为=500-300=200(万元)
(2)权益净利率变动的差额=1200/15000-1000/10000=-2%
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上年权益净利率=1000/12500×12500/10000=10%
替代1 1200/60000×12500/10000=2.5%
本年权益净利率=1200/60000×60000/15000=8%
资产净利率变动对权益净利率的影响=2.5%-10%=-7.5%
权益乘数变动对权益净利率的影响=8%-2.5%=5.5%
两因素影响之和为=-7.5%+5.5%=-2%
(3)资产净利率变动的差额=1200/60000-1000/12500=-6%
资产净利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
上年资产净利率=10000/12500×1000/10000=8%
替代1 30000/60000×1000/10000=5%
本年资产净利率=30000/60000×1200/30000=2%
资产周转率变动对资产净利率的影响=5%-8%=-3%
销售净利率变动对资产净利率的影响=2%-5%=-3%
(4) 总资产周转天数变动的差额
=360/(30000/60000)-360/(10000/12500)=720-450=27

0(天)
总资产周转天数=固定资产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天数
上年总资产周转天数=360/(10000/5000)+360/(10000/7500)=450(天)
替代1 360/(30000\30000)+360\(10000\7500)=630(天)
本年总资产周转天数=360/(30000/30000)+360/(30000/30000)=720(天)
固定资产周转天数变动对总资产周转天数的影响=630-450=180(天)
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变动对总资产周转天数的影响=720-630=90(天)
两因素影响之和为=180+90=270(天)
(5) 上年:
DOL=(10000-7300)/(10000-7300-1100)=1.69
DFL=(10000-7300-1100)/(10000-7300-1100-100)=1.07
DTL=DOL×DFL=(10000-7300)/(10000-7300-1100-100)=1.80
本年:
DOL=(30000-23560)/(30000-23560-2000)=1.45
DFL=(30000-23560-2000)/(30000-23560-2000-2640)=2.47
DTL=(30000-23560)/(30000-23560-2000-2640)=3.58

 

上一页 [1] [2]    
日期:2005-01-25 来源:科教园注册会计师学校

作者:科教园

阅读:
录入:
【内容导航】
第1页:《财务成本管理》试题
第2页:《财务成本管理》答案

评论 】 【推荐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