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期末存货计价所使用的市价法,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按照制度规定,期末存货应该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
2.【答案】A
【解析】对短期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应计入投资损益;短期投资持有期间收到现金股利,应冲减短期投资成本;以长期股权投资换入固定资产并收到补价,应确认的损益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收到现金股利,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3.【答案】A
【解析】改造完成时的实际成本=(3600-200-1000)+(310+100+120-30)=2400+500=2900(万元);可收回金额为4130(万元),改造后的生产线的入账价值为2900万元。
4.【答案】B
【解析】甲公司收到补价应确认的收益=80×(800-760)/800=4(万元),则甲公司换入施工设备的入账价值=(1000-240)+4-80=684(万元)。
5.【答案】B
【解析】2004年末合并抵销分录:
借:主营业务收入 1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800
固定资产原价 200
借:累计折旧 15
贷:管理费用 15
2004年多提的折旧费用=200/10×(9/12)=15(万元)
故影响净利润的金额=200-15=185(万元)。
6.【答案】D
【解析】结转当期已售商品计提的跌价准备应冲减管理费用;其余项目应入营业外收支。
7.【答案】B
【解析】甲企业该设备的最低租赁付款额=5×5+2=27(万元)。
8.【答案】B
【解析】该外币应收票据在第二季度产生的汇兑收益=0-300×(8.25-8.26)=3(万元)。
9.【答案】B
【解析】按照规定,中期会计计量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进行;中期会计报表的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编制中期会计报表时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进行重要性的判断;对于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在中期会计报表中“不应当”采用预提或摊销的方法处理。
10.【答案】C
【解析】上年度销售商品发生退货属于调整事项;其余属于非调整事项。
11.【答案】C
【解析】待摊费用的增加应调整减少现金流量;其余应调整增加现金流量。
12.【答案】B
【解析】资本化期间为2004年1月1日-12月31日。
累计支出加权平均数=4000×(12/12)+6000×(7/12)+6000×(1/12)=8000(万元)
资本化率=利息费用/本金=利息费用/(期初应付债券帐面价值-前期已计未付利息)
=(21000×6%+1000/5)/20000=(1260+200)/20000=7.3%
2004年全年应资本化的借款费用=8000×7.3%=584(万元)。
13.【答案】A
【解析】应提的折旧总额=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担保余值+预计清理费用=1200-200+50=1050(万元);甲公司每年对该租入设备计提的折旧额=1050/10=105(万元)。
14.【答案】C
【解析】2005年6月30日,该应付债券的账面价值=面值20000+应计利息2400(20000×6%×2)+溢价[(360+60)-(360+60)×(2/5)]=200000+2400+252=202652(万元)。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CE
【解析】A选项补价所占比重=200/750=26.67%,不属于非货币性交易(应收票据为货币性资产)。
B选项补价所占比重=140/600=23.33%,属于非货币性交易。
C选项补价所占比重=160/(160+600)=21.05%,属于非货币性交易。
D选项补价所占比重=200/600=33.33%,不属于非货币性交易。
E属于非货币性交易(债券为非货币性资产)。
2.【答案】ABCDE
【解析】在确定业务分部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产品或劳务的性质;生产过程的性质;购买产品或接受劳务的客户的类型或类别;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所使用的方法;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处的法律环境。
3.【答案】ABD
【解析】以现金清偿债务时,其低于债务金额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计入当期损益是错误的;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不以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故B和D选项是错误的。
4.【答案】ABCDE
【解析】按照规定,以上项目均需披露。
5.【答案】ABDE
【解析】按照规定,合同变更形成的收入应当计入合同收入;工程索赔、奖励形成的收入应当计入合同收入;建造合同预计总成本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时,应将预计损失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但合同成本能够收回的,按能够收回的实际合同成本的金额确认合同收入。建造合同的收入确认方法与劳务合同的收入确认方法不完全相同,建造合同有成本加成合同,可以按成本加成确认收入。
6.【答案】AC
【解析】被投资企业接受现金捐赠将使投资账面价值增加;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现金股利,将使投资账面价值减少;被投资企业提取盈余公积、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股票股利和被投资企业以盈余公积转增资本不会引起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发生增减变动。
7.【答案】ADE
【解析】短期投资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确认的跌价损失,应作为投资损失;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原确认减值范围内得以恢复的金额,应增加投资收益;其余项目均不确认投资损益。
8.【答案】BCDE
【解析】换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在确认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时不考虑;其余项目均应考虑,其中:换出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应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基础;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应作为分配换入的多项资产入账价值的依据;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收到对方支付的补价,在计算应确认的损益时应加以考虑。
9.【答案】ABCDE
【解析】以上项目均符合现行制度的规定。
10.【答案】BD
【解析】转回短期投资计提的跌价准备应通过投资收益核算;对外出售不需用原材料实现的净损益反映在其他业务利润中;债务重组中债务人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小于重组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只有BD选项应通过营业外支出核算。
11.【答案】ABE
【解析】按规定计算缴纳的房产税、按规定计算缴纳的土地使用税应计入管理费用;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收回后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的,由受托方代扣代缴的消费税,可以抵扣,不计入成本。
委托加工应税消费品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的,由受托方代扣代缴的消费税应计入成本;收购未税矿产品代扣代缴的资源税应计入矿产品成本。
12.【答案】ADE
【解析】收到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取得的收入应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其余项目应作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三、计算及会计处理题
1.【答案及详解】
(1)计算甲公司2004年12月31日应计提或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并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
①A产品
可变现净值=280×(13-0.5)=3500(万元),大于成本2800万元,则A产品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②B产品
签订合同部分
可变现净值=300×(3.2-0.2)=900(万元),其成本=300×3=900(万元),则签订合同部分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未签订合同部分
可变现净值=200×(3-0.2)=560(万元),其成本=200×3=600(万元),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600-560=40(万元)。
③C产品
可变现净值=1000×(2-0.15)=1850(万元),其成本是1700万元,则C产品不需要计提准备,同时需要将原有余额150-100=50万元存货跌价准备转回。
④D配件
判断:C产品可变现净值=400×(2-0.15)=740(万元),C产品的成本=600+400×0.25=700(万元),由于C产品未发生减值,则D配件不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⑤2004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40-50=-10(万元)
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40
贷:存货跌价准备—B产品 40
借:存货跌价准备—C产品 50
贷:管理费用—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50
(2)计算甲公司2004年12月31日应计提或转回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并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
①X股票
账面成本=200-8=192(万元),市价=20×8=160(万元),则应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92-20×8-20=12(万元)。
②Y股票
市价=8×17=136(万元),大于成本128万元,则Y股票不需要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应转回期初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6万元。
③Z股票
市价=6×16=96(万元),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08-96)-18=-6万元,即Z股票应转回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6万元。
④甲公司2004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12-16-6=-10(万元)
会计分录: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2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X股票 12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Y股票 16
贷: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6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Z股票 6
贷:投资收益—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6
或: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0
贷:投资收益 10
(3)计算甲公司2004年12月31日应计提或转回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并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
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成本=8000-5300=2700(万元),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700-2100=600(万元)。
甲公司2004年12月31日应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600万元。
会计分录:
借:投资收益—计提的长期投资跌价准备 600
贷:长期投资减值准备—W公司 600
(4)根据资料(4),计算甲公司2004年对该管理用大型设备计提的折旧额和2004年12月31日应计提或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
①2001年计提折旧额=(4900-100)÷8=600(万元)
②2003年12月31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4900-600×3-360=2740(万元)
③2004年计提折旧额=(2740-100)÷5=528(万元)
④2004年末价值恢复前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2740-528=2212(万元)
⑤不考虑减值准备情况下的账面价值=4900-(4900-100)÷8×4=2500(万元),可收回金额2600万元,则比较基础为2500万元
⑥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入损益的金额=2500-2212=288(万元)
转回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恢复累计折旧=600-528=72(万元)
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528
贷:累计折旧 528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88
贷:营业外支出 288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72
贷:累计折旧 72
(5)假定甲公司在计提及转回相关资产减值准备后的2004年度会计利润总额为8000万元,计算甲公司2004年度应交所得税,并编制相关的会计分录。
①应交所得额=(8000-100+40-50+54+12-16-6+600-288-72)×33%=2697.42(万元)
②递延税款借方发生额= [-100+40-50+54+12-16-6+600-288-72]×33%=57.42(万元)
③所得税费用=2697.42-57.42=2640(万元)
借:所得税 2640
递延税款 57.42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697.42
2.【答案及详解】
(1)对资料(1)中的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处理。
①结转固定资产并计提2003年下半年应计提折旧的调整
借:固定资产 2000
贷:在建工程 200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
贷:累计折旧 50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90
贷:在建工程 190
②无形资产差错的调整
2004年期初无形资产摊销后净值=400-(400/5×1.5)=280(万元)
借:无形资产 28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80
③对营业费用差错的调整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00
贷:其他应收款 600
④对其他业务核算差错的调整
借:其他业务收入 20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00
其他业务支出 1500
⑤对差错导致的利润分配影响的调整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0.2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9.8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0
借:盈余公积 6.03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03
(2)对资料(2)中甲公司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进行的会计变更进行会计处理。
①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变更
按账龄分析法,2004年1月1日坏账准备余额应为720万元
(3000×10%+500×20%+300×40%+200×100%)
新旧会计政策对2004年度报表期初余额的影响为700万元(720-20)
因会计政策变更产生的累计差异影响数为469万元 [700×(1-33%)]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69
递延税款 231
贷:坏账准备 700
借:盈余公积 70.3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70.35
②折旧方法变更的会计处理
按年限平均法,至2004年1月1日已计提的累计折旧为900万元 [(3300-300)÷5×(1+1/2)]
按年数总和法,至2004年1月1日应计提的累计折旧1400万元[(3300-300)×(5/15+4/15×l/2)]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35
递延税款 165
贷:累计折旧 500
借:盈余公积 50.2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0.25
(3)根据资料(3)中的会计变更,计算B设备2004年应计提的折旧额
2004年6月30日已计提折旧额=(10500-500)÷10×1.5=1500(万元)
2004年变更后的计提折旧额=(10500-1500)÷(6-1.5)×0.5=1000(万元)
2004年应计提折旧额=(10500-500)÷10÷2+1000=1500(万元)
四、综合题
1.【答案及详解】
(1)对资料(2)中12月份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①向A公司销售R电子设备
借:银行存款 702
贷:预收账款 702
对于甲公司2005年1月2日发运设备并取得发票的事项由于不属于2004年12月份的事项,所以根据题目要求不需要作处理。
②向B公司销售X电子产品
借:银行存款 150
应收账款 37.2
贷:主营业务收入 160(2500×0.064)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7.2
借:主营业务成本 125(2500×0.05)
贷:库存商品 125
12月28日
借:主营业务收入 10(2500×0.004)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贷:应收账款 11.7
③境外销售
借:应收账款—美元户(120万美元) 992.4(60×2×8.27)
贷:主营业务收入 992.4
借:主营业务成本 820(2×410)
贷:库存商品 820
12月31日计算应收账款外币账户的汇兑损益
借:财务费用 2.4[120×(8.27-8.25)]
贷 :应收账款 2.4
④向C公司销售电子监控系统
借:银行存款 561.6
贷:预收账款 561.6
借:安装成本 540
贷:银行存款 20
库存商品 520
⑤收取控股股东资金使用费
借:银行存款 240
贷:财务费用 90(4000×2.25%)
资本公积 150
⑥支付D公司售后回租租金
借:固定资产清理 756
累计折旧 108
贷:固定资产 864
借:银行存款 1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000
借:固定资产清理 244
贷:递延收益 244
⑦为E公司单独设计软件
借:预收账款 336
贷:其他业务收入 336(480×70%)
借:其他业务支出 266
贷:生产成本—软件开发 266 [(280+100)×70%]
⑧视同买断及以旧换新
借:委托代销商品 90
贷:库存商品 90
借:银行存款 113
库存商品 4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借:主营业务成本 75
贷:委托代销商品 75
⑨销售公司产品
借:银行存款 6458. 4
贷:主营业务收入 552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938.4
借:主营业务成本 4200
贷:库存商品 4200
(2)对资料(3)中内部审计发现的差错进行更正处理。
①以存货和现金抵偿债务,债务重组收益不得确认,计入资本公积。
借:营业外收入 89
贷:资本公积 89
②非货币交易不确认收入,且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相关税费对换入资产计价
借:主营业务收入 12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04
固定资产 16
③售后回购不确认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1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560
待转库存商品差价 440
借:财务费用 5[(2×515-2×500)÷6]
贷:待转库存商品差价 5
(3)对资料(3)中内部审计发现的未处理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需要确认预计负债
借:营业外支出 200
贷:预计负债 200
(4)指出资料(4)中的资产负债表日后的非调整事项,并说明理由。
资料(4)中的事项①属于非调整事项。该事项为销售折让,应冲减发生当期收入,即冲减2005年的销售收入,无需调整2004年度会计报表。
(5)对资料(4)中的资产负债表日后的调整事项进行会计处理(不要求编制有关调整计提盈余公积的会计分录)
①销售退回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收入 8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
贷:应付账款(或其他应付款、预收帐款) 936
借:应付账款(或其他应付款、预收帐款) 936
贷:银行存款 936
借:库存商品 60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主营业务成本 600
②补提坏账准备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管理费用 400
贷:坏账准备 400
③诉讼案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营业外支出 50
预计负债 150
贷:其他应付款 200
借:其他应付款 200
贷:银行存款 200
将上述3项调整事项的“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余额转入“利润分配”账户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65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650
(6)编制甲公司2004年度的利润表(请将利润表的数据填入答题卷第14页的利润表中)。
甲公司2004年度利润表
项目 |
2004年 |
一、主营业务收入 |
73642.4 |
减:主营业务成本 |
55556 |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
1180 |
二、主营业务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
16906.4 |
加:其他业务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
220 |
减:营业费用 |
2650 |
管理费用 |
7800 |
财务费用 |
452.4 |
三、营业利润(亏损以“-”号填列) |
6224 |
加:投资收益(损失以“-”号填列) |
140 |
营业外收入 |
821 |
减:营业外支出 |
940 |
四、利润总额(亏损总额以“-”号填列) |
6245 |
减:所得税 |
2400 |
五、净利润(净亏损以“-”号填列) |
3845 |
其中:
主营业务收入=68800+160+992.4+100+5520-10-120-1000-800=73642.4(万元);
主营业务成本=51600+125+820+75+4200-104-560-600=55556(万元);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1100+80=1180(万元);
其他业务利润=100+336-266+50=220(万元);
营业费用=2400+250=2650(万元);
管理费用=6600+400+800=7800(万元);
财务费用=490+2.4-90+5+45=452.4(万元);
投资收益=130+10=140(万元);
营业外收入=860-89+50=821(万元);
营业外支出=680+200+50+10=940(万元);
本题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且题目中已给条件(6)已经告知经税务机关核定的2004年全年应交所得税金额是2400万元,所以2004年度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是2400万元。
2.【答案及详解】
(1)编制甲公司2002年至2004年对乙公司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相关的会计分录
甲公司与乙公司投资的会计处理
甲公司投资不具有重大影响,故采用成本法核算股权投资。
(1)2002年度的会计处理
①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4800
贷:银行存款 4800
②2002年3月10日,乙公司分派现金股利,收到股利时
借:银行存款 15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150
③2002年4月1日购入乙公司可转换债券
借: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面值) 6000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溢价) 144
贷:银行存款 6144
④2002年6月30日计提债券利息
借: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60(6000×4%×3/12)
贷:投资收益 48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溢价) 12(144/3×3/12)
(注:从道理上说应该通过“应收利息”科目核算(下同),但按教材规定,应通过“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科目核算。
⑤2002年12月31日计提可转换公司债券利息
借: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120
贷:投资收益 96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溢价) 24
(2)2003年度
①2003年3月1日
应收股利累积数=150+360=510万元,应得净利润累积数=4800×10%=480万元,累计应冲减投资成本为30万元,由于前期已累积冲减投资成本150万元,所以本期应恢复投资成本120万元。
或: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150+360)-4800×10%-150=-120(万元)
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36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120
贷:投资收益 480
②4月2日收到乙公司派发的债券利息
借:银行存款 240
贷: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180
投资收益 48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溢价) 12
③2003年6月20日
借:预付账款 32400
贷:银行存款 32400
④6月30日计提债券利息
借: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60
贷:投资收益 48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溢价) 12
⑤2003年7月1日
追溯调整若发生在中期需要分成两步,一是追溯变更政策当年年初数,二是重述从年初至变更中期数。
第一步:追溯
“投资成本”余额=36900×10%-150=3540(万元)
“股权投资差额”余额=(4800-36900×10%)/10×9= 999(万元)
“损益调整”余额=4800×10%=480(万元)
成本法改为权益法的累积影响数=-1110/10+4800×10%= 369(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354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999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48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465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369
第二步:重述
重述2003年3月1日分利,冲减成本法表现权益法
借:投资收益 48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 120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360
确认2003年1~6月权益法业务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300(3000×10%)
贷:投资收益 244.5
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55.5(1110/10×6/12)
追加投资: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32400
贷:预付账款 32400
追加投资部分持股比例=8100/18000=45%
追加投资时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32400-(36900-150÷10%+4800-360÷10%+3000)×45%=1458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4580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投资成本) 14580
⑥2003年12月31日
借: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120(6000×4%×6/12)
贷: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溢价) 24(144÷3×6/12)
投资收益 96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2310(4200×55%)
贷:投资收益 2310
摊销股权投资差额=1110÷10÷2+14580÷10÷2=784.5万元
借:投资收益 784.5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784.5
(3)2004年度
①2004年3月20日作备查记录
②2004年4月2日
借:银行存款 240
贷: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180
投资收益 48
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溢价) 12
③2004年6月30日
借: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60
贷: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溢价) 12
投资收益 48
④2004年12月31日
借: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120
贷:长期债权投资—可转换公司债券(溢价) 24
投资收益 96
借: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损益调整) 3465(6300×55%)
贷:投资收益 3465
股权投资差额摊销=1110÷10+14580÷10=1569(万元)
借:投资收益 1569
贷:长期股权投资—乙公司(股权投资差额) 1569
(2)合并抵销分录
2004年12月31日:
①投资业务的抵销:
借:股本 19800(15000+15000×20%+18000×10%)
资本公积 6800
盈余公积 9845 [7100+(4800+3000+4200+6300)×15%]
未分配利润 13655 [8000-1500-3000+4800×85%-3600+7200×85%-1800+6300×85%]
合并价差 13170[(943.5+14580)- 784.5-1569]
贷:长期股权投资 40725[(19800+6800+9845+13655)×55%+ 13170]
少数股东权益 22545 [(19800+6800+9845+13655)×45%]
借:投资收益 3465(6300×55%)
少数股东收益 2835(6300×45%)
期初未分配利润 10100[8000-1500-3000+4800×85%-3600+7200×85%]
贷:提取盈余公积 945(6300×15%)
转作股本的普通股股利1800(990÷55%)
未分配利润 13655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4895[(7100+4800×15%+3000×15%+4200×15%)×55%]
贷:盈余公积 4895
借:提取盈余公积 519.75(6300×15%×55%)
贷:盈余公积 519.75
②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
借:坏账准备 20(200×10%)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20
借:应付账款 1000
贷:应收账款 1000
借:坏账准备 80(1000×10%-20)
贷:管理费用 80
2004年12月31日长期债权投资的余额=6144+48+96-180+36+96-180+36+96=6192(万元)
借:应付债券 6192
贷:长期债权投资 6192
注:若债券利息通过“应收利息”科目核算,则抵销分录为:
借:应付债券 6012
贷:长期债权投资 6012
借:应付利息 180
贷:应收利息 180
借:投资收益 192(6000×4%-144/3)
贷:财务费用 192
③内部商品销售业务的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160 [800×(0.5-0.3)]
贷:主营业务成本—A产品 160
借:主营业务成本—A产品 80 [400×(0.5-0.3)]
贷:存货 80
借:存货跌价准备 100 [(800×(0.5-0.375))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100
存货跌价准备期初可抵销数=100万元,期末可抵销数=400×0.2=80万元
借:管理费用 20
贷:存货跌价准备 20
借:主营业务收入 800
贷:主营业务成本—B产品 800
④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处理: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80
贷:固定资产原价 80
借:累计折旧 2.5(80÷8×3/12)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2.5
借:累计折旧 10(80÷8)
贷:管理费用 10
⑤内部无形资产交易的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1800(5400-3600)
贷:无形资产 1800
借:无形资产 50(1800÷9×3/12)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50
2003年12月31日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5400-5400/9×3/12=5250万元,可收回金额5300万元,不考虑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期初数的抵销。
借:无形资产 200(1800÷9)
贷:管理费用 200
2004年12月31日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前的账面价值=5400-5400/9*3/12-5400/9=4650万元,可收回金额3100万元,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4650-3100=1550万元,2004年12月31日无形资产中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1800-50-200=1550万元,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全额抵销。
借: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550
贷:营业外支出 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