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发布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距离201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还有 天   

国资董事长的"特殊性"

北京面授班

网络课堂

历年培训展厅

免费公开课

咨询报名

国资董事长的"特殊性"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以来,齐鲁石化公司贪污腐败大面积发生,两任董事长先后“落马”;在此之前或同时,共有20多名干部及职工被查处。
    大型国企存在的诸多“病灶”,在具有国资背景和政府任命背景的董事长身上,几乎都能找到症状。近些年,董事长“出问题”的不少,而具有国资背景的董事长“出问题”的更多。
  按说,董事长既不太具备腐败的动机,也少有腐败的条件和机会。国资董事长之所以腐败频出,主要是背景的“特殊性”,导致其价值目标、思维方式、行为特征发生“变异”和扭曲。有的,甚至压根儿就算不上真正意义的董事长,仅仅是借其名而已。
  要做真正的董事长,必须首先是真正的股东,且是大股东甚至最大的股东。股东只有一个心思:如何保证自己的收益权,以及通过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更大的收益权。董事长“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几乎等于把自己这个口袋的钱“偷”出来装进那个口袋里,这不是没事找别扭吗?至于索、受贿,则更加不合情理:凡受贿者,一般都是以十倍乃至更多倍的公家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私利,没有哪个真正的董事长算不过来这笔账,如此傻帽地舍大求小。甚至可以认为:董事长也许会犯法,例如偷税漏税、通过行贿官员获取额外公司利益等,但经济理性决定他不会去腐败。
  要做真正的董事长,必然竭力完善内部制度。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公司法》的规定,还在于建立完善的内部制度才能保障公司健康运行。例如,西方企业普遍实行一种内部审计制度,董事会下设由3-5名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重视内部审计的目的是督促企业规范、高效运作,最大程度地规避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当然首先包括董事长的自身利益。在这种具有很强独立性的制度制约下,董事长要想贪污、挪用、搞特殊化,几乎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董事长很希望这样的监督,因为通过这种监督所保障的包括个人利益在内的公司整体利益,比没有监督而可能获得的“腐败利益”要大得多。
  要做真正的董事长,必然重视内部“经济民主”。一个股份公司,实际上是许多投资人的“利益共同体”,董事长则是这个共同体选举产生的“头儿”。按照“权力者只对权力授予者负责”的原理,董事长必须毫无条件地对全体股东、董事会负责。如今,地方政府的一大顽症是行政首长“一言堂”;盲目投资、政绩工程、卖官鬻爵等,皆源于这种“一言堂”。按说,政府有着完善的运行制度和议事规则,那么多参加常委会的人、那么多职能部门,面对一把手的荒唐提议和行为,为何不予以抵制和制约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一把手的荒唐,也许损害的是党和国家的利益、百姓的利益,但并不直接损害这些人自身的利益。董事长当然也是企业和股东们的“一把手”,但由于其一举一动都可能直接关乎股东的利益,因此他必然会受到严格的制约,从而决定他不可能像政府一把手那样大搞“一言堂”。
  假如上述分析基本勾画出了一位真正意义的董事长的价值目标、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以及决定这些特征的体制基础和文化基础,那么,现实中的国资董事长的“变异”和扭曲也就不难理解。或者说,国资董事长能否认真遵循真正意义上的董事长的行为规则和规律,并不取决于个人素质和操守,而是取决于他身后的背景和体制。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问题,只能通过体制的彻底变革予以解决,而不能寄希望于个人表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