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改制谨防会计造假 |
|
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数据造假和信息失真的问题,对目前企业改制过程的恶劣影响日益明显,会计“打假”呼声很高。一方面,一些企业的决策仍凭领导的主观臆断,根本认识不到会计信息对于决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佳,就有发布虚假会计信息掩盖真相的冲动。 会计信息失真这一痼疾具有多层面的原因。私营企业大都为虚减利润,以达到税负最少的目的;而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以此寻求一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当前,现代企业制度尚在逐步建立完善,有些部门对国有企业的决策、经营、人事等进行行政干预的现象还存在。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各种所有制资产交叉和流动重组中,侵蚀国有资产的形式变得更加隐蔽和多样。另一方面,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尚未形成,使得收入报酬与责任、效益、业绩严重脱节,不能充分调动职工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尽管会计工作中数据失真、监督不力、违法违纪等问题比较多,但这些问题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却很少。低成本、低风险、高回报,使造假者得到了好处,不造假反而吃亏,因此弄虚作假现象愈演愈烈。 要杜绝会计“造假”,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并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并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只有产权界定清楚,会计规范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才会是客观和有效率的。 其次,按照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机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三者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强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职工的利益,如果将职工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因素,由于其在企业内部较为容易地观察到经营者的行为,将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难以监控经营者行为的难题。 第三,强化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加强会计监督,规范企业会计行为。在实际工作中,造假账等问题主要是单位负责人的指使、强令和有关方面的违法干预造成的,因此应强化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责任,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传统的会计监督已不能胜任其职能,国家对经济的监督(包括对企业会计的监督)都将逐步转变为以外部监督为主。 最后,规范企业会计行为。要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观念。近年来,虽然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许多会计人员对会计方面的业务知识知之不多。会计人员中具备规定学历的比例还不高,即使具备了规定的学历,也还有一个知识更新的问题,有适应法律的、经济的、政治的或者是技术上的新的要求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