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栏
  ⊙→教学安排
  ⊙→授课教师
  Tel:82330119 / 118
    400-810-2468

 

阅读新闻      办学理念:以学员为核心,一切服务皆为学员! [字体: ]
科教园注会名师田明教授---考前交流访谈

 

下面就我们财务成本管理这门课的一些考试特点以及大家在学习过程当中应该重点把握的一些内容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我先讲两个问题,之后针对大家的问题做出解答。

首先,作为我们这门课程来看,从最近几年的考试特点体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作为我们这门课程来讲,往往每年新增加的内容,或者新变动的内容,以及多年没有考的内容,是属于考试的重点。

第二点,我们这门课程当中也经常会涉及到一些会计方面的基础问题,而这些基础问题,也要求大家必须搞清楚。

比如说,我们过去曾经考过一个投资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这个题目当中,讲到了关于两年半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装修。我们说装修费用实际上是属于一种原始投资,也就是属于开办费的范畴,而不能作为当年的一种费用化支出,而应当是作为资本性支出,如同购置固定资产一样,应该把未来的装修费用折合成现值处理,

比如说我们过去曾经考过项目投资问题,涉及到固定资产投资计提折旧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可是许多考生对于双倍余额递减法是什么这个问题都没有搞清楚。

还比如说,过去我们曾经考过一个关于联产品成本的分配,很多考生由于对可变现净值并不了解,所以在答题过程当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第三点,从我们最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考题的题量是比较大的。如果大家不太熟悉的话,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或者即使勉强做完也没有检查的时间。对于题目,一般情况下,前面的客观题会有一定的难度,后面的主观题难度并不大,主要是题量。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门课程的考试特点,然后按照这个特点有针对性的复习。

    其次,我要跟大家讲的就是关于我们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十四章内容中,哪些是需要大家重点关注的章节。我认为,在这十四章内容当中,作为主观题的出题点大家需要重点关注的有以下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应该是了解和把握第三章关于超高速增长所增加的销售收入,增加的资金占用,以及增加的资金投入,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取得的。也就是对于超高速增长的增加的资金来源能够分析清楚它的来源渠道,通过哪几个方式来的。

第二个问题,大家需要把握的是第四章的股票的贝塔值,单个股票的贝塔系数等于该股票与市场组合的相关系数,乘以该股票的标准差,与市场组合标准差的比值,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式,可以计算这个股票的必要报酬率。如果几支股票构成投资组合的话,无非把这几支股票的贝塔系数加权平均,就可以计算出投资组合的必要报酬率。这个问题大家应该注意一下。

下一个问题是教材的第五章投资管理。投资管理是我们教材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内容,而且在考试过程当中,一般考的是综合题,实际上这一章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固定资产的更新决策,我们说,在更新决策过程当中,涉及到的决策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叫年平均成本法,第二种是总成本法。第三种叫差量分析法。

大家首先在题目当中应该搞清楚,这三种方法的适用。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三种方法,我们说,年平均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无论是新设备也好,旧设备也好,都不涉及到收入。也就是说对收入没有影响,或者题目当中没有给出收入。

第二种情况,未来尚可使用年限是不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比较的就是新旧设备各自的年平均成本。

总成本法主要是适用于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新旧设备未来使用年限是相同的。第二种情况题目当中同样没有给出新旧设备的收入。遇到这种问题,用的就是总成本法。

    我们说,如果用差量分析法的话,它的适用范围或者是适用前提――只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新旧设备未来尚可使用年限是相同的。不管题目当中,给没给新旧设备的收入,只要未来尚可使用年限相同,就可以用差量分析法。

    比如说用新设备替换旧设备,预计每年可以增加多少收入,每年可以节约多少付现成本,而且新旧设备未来尚可使用年限不相同,那么很明显应该用差量分析法。把两套方案进行比较转化成一套方案,然后进行决策。当然作为这类问题,教材上的第五章的例五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典型的一个题目。大家不妨可以把教材的例五也用差量分析法来决策。可以算算试试看。

    当然了,在新旧设备的决策过程当中,有一些细节问题,我们必须清楚。比如说初始阶段应该考虑哪些流量。如果是旧设备的话,应该考虑旧设备的变现价值以及变现损失和收益所引起的所得税流动。比如初始阶段所需要垫付的营运资金,初始阶段还可能会涉及到商标权和专利权、初始阶段为了投资该项目涉及到的有关市场的调研费用、有关职工的培训费用。这些都应该作为这个投资项目所引起的有关的原始投资额。也就是建设起点的一个流出。

    当然,我们前面讲到一道考题涉及两年半以后的装修问题,这个问题,就可能涉及到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大家学过会计都应该清楚――后续支出,如果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了,那么你的后续支出就不能够费用化。也就是说,不能够作为当年的一种费用,而应该是作为一种资本化支出。把它折现到初始阶段作为一种流出。同时还要考虑折旧和摊销。

    当然在新旧设备决策当中,在经营阶段还涉及到现金流量的计算公式,我们讲过比较重要的公式,就是P152第二和第三个公式,息前税后的营业利润加上折旧和摊销。第三个公式,税后收入减去税后的付现成本,加上折旧与摊销抵税。折旧也好,摊销也好,必须按照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计算。

    本章的另外一类题目涉及到实体现金流量法之下,如何计算现值,对于这个问题也应该首先搞清楚初始阶段的流出,包括建造厂房购买设备的流出、营运资金、为投资该项目所引起的无形资产的流出、市场的调研费用、人员培训费用等等。实体流量法之下的营业现金流量,等于息前税后利润加上折旧与摊销,或者按照第三个公式,税后收入减去税后的成本,加上折旧与摊销抵税。同时也涉及到税法残值的问题。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折现率,只要知道权数,只要根据定价模式,计算出权益资本,然后根据第九章的第一节算出债务的税后资本成本,这样权益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可以计算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折现率也就计算出来了。

    今年教材更改了资产的贝塔值和股东权益的贝塔值在考虑所得税的前提下应该如何转化。由于这一章内容在2004年和2003年,主要考察的是实体现金流量法之下净现值的计算,所以今年应该把固定资产的更新决策作为一个考试重点。也就是说,这两个问题都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更新决策问题,恐怕会更加重要。

    第六章流动资金管理比较重要,但是去年没有考主观题。所以我认为今年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重点。这一章内容涉及到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和存货的决策。但是由于去年没有考,前年考的是应收账款的决策,那么今年大家应该重点注意的是存货的决策,存货的基本模型和保险储备量的结合,与经济批量有关的总成本怎么算,经济订货量怎么算。当然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我们在计算批量的时候,考虑的是他的相关成本,也就是变动性订货成本和变动性储存成本。如果问我们总成本的话,一定要注意,既包括与批量有关的总成本,也包括与批量没有关系的。比如说固定性储存成本,固定性订货成本,还有,在不考虑商业折扣的前提条件下,重复的购置成本是无关成本。虽然与批量没有关系,但是它也是属于存货管理的总成本。

    所以存货管理的总成本包括两块儿,一个是与批量有关的最低总成本,还有是与批量没有关系的。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这一订货点,结合保险储备量,如何进行决策。我想,这个问题,应当注意计算题。

    第九章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在这一章内容的第一节是今年新变动的,如何计算债务资本成本。如果是平价发行,没有手续费的话,那么就可以用简化的公式,用它的税前资本成本乘以(1-所得税税率)。当然这里的税前资本成本,对于平价债券来讲,就是它的票面利率。对于长期借款来讲,就是借款的年利率。同时,还应该知道溢价和折价的前提条件下考虑手续费,如何根据逐步测试法用内插法去计算税后资本成本。当然,权益资本成本的计算比较简单,也根据资本成本定价模式来做。所以把个别资本成本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计算,也应该作为一个重点。

    下面涉及到第十章企业价值评估。这里的第二节现金流量折算法全部都是今年重新编写的。所以我想第十章也应该作为一个重点。要注意把握现金流量折现法,以及如何根据现金流量折现法来计算实体价值和股权价值。首先也应该搞清楚投资资本,净投资,实体自由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如何计算。在学习过程当中,我的观点和教材当中的一些观点不太一致。主要是针对教材当中所讲到的后续期和预测期的划分问题。

    我们书上的例三,这是有争议的一个问题。2006年的收入增长下降到3%,2006年,我的观点,不能作为后续期的第一年,因为按照教材的理论,后续期很重要的判断标准是收入增长率必须等于现金流量增长率的年度作为后续期的第一年,但是书上的说法,是直接把收入增长率发生变化的这一年作为后续期的第一年。

    当然实际在做题过程当中,究竟是用什么样的公式来把未来的现金流量折合成现值,对于我们的计算结果可能没有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有两种处理办法。一种处理办法就是按照教材当中作者的思路,第一步根据给定的折现率,我们把企业价值计算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以折现率的变化为界限。比如书上的例三。2005年之前的贝塔系数是1.32006年以后的贝塔系数是1.1,我们把折现率划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之前,以及2006年以后,按照这个时间段,我们把现金流量也划分成两个阶段。2005年之前和2006年以及以后的。这样,我们省去许多烦恼。直接以2005年为界线,我们占在2005年年末来看,未来现金流量是属于第一年的现金流量。

    这样流量的划分和折现率的划分口径就统一起来了。2005年之前的现金流量按照15%的折现率求现值。2005年年末,未来2006年是第一年,根据第四章的公式除以RS,然后统一成年末现值,和前五年的现值加起来,企业价值就计算出来了。这种方法很实用,从理论上来讲,它没有什么高深的道理,也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我们大家在考试过程当中,一旦遇到这种问题,就这样去处理。另外一种情况,既然我们有一些老师的观点和教材作者的观点是有分歧和争议的。那么对于这个问题,考试当中也可能会避开,把有争议的问题避开。

所以请大家按照我刚才所讲的两个办法。重点是把教材当中的例三(两阶段模型)和例四(三个阶段模型)作为一个重点,把这两个例题,认真研究一下。

至于教材的第十一章成本计算,这一章是很重要的。大家应该掌握三个环节:

第一、本期所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如何在各个产品之间分配,比如说本期所发生的材料费,人工费,制造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如何在甲乙两个产品之间分配开。

    第二、分开以后,比如说针对甲产品而言,你本期的生产费用如何在本月的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重点要掌握的是约当产量法和定额比例法。比如像刚才所讲的甲产品,作为半成品可以对外销售,也可以用于继续生产A产品。A产品的计算采用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我们如何用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计算完工产品。大家必须掌握如何来进行成本的还原。这是我认为第十一章的重点。

    第十二章比较简单一些,过去这一章考到的问题比较少,每年考1分或者是1.5分,一般都是考客观题,实际上,这一章比较简单,我想,大家也是主要的看一下本量利基本关系是单价乘以销售量,减去单价变动成本乘以销售量,减去固定成本。这个固定成本也好,销售量也好,指的是营业活动当中的成本费用。比如固定成本,指的是固定性的营业成本和费用。就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的管理和销售费用。比如说单位变动成本,应该是包括单位产品的材料成本,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单位产品的变动性制造费用,以及单位产品的销售和管理费用。

    把这个公式熟悉以后,涉及到五个量,这五个量当中,只要给出任何四个量,第五个量就会求出来。当然也涉及到一组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关于盈亏临界点和安全边际。盈亏临界点和安全边际怎么算?影响因素有哪些?把这个问题看清楚,然后再看一下敏感系数及其它的应用。

    第十三章,去年刚刚考过了,主要注意的是客观题。

    第十四章也是多年没有考的,过去占的分值比较少,这一章,大家主要是注意一下,关于利润中心的评价指标,可控边际贡献和部门边际贡献怎么算。剩余收益如何算。

    这是我以自己概括的重点内容跟大家做了一些简单概括。下面我们留出时间,针对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欢迎大家提问。

主持:

    谢谢田明老师全面精彩的讲解。

网友:

    资本市场反映的是系统风险,还是整体风险,与预期报酬率的权衡关系是怎样的?

回答:

    按照我们教材当中作者的观点,今年的提法,资本市场现在表示的是标准差,所以,资本市场体现的是整体风险,因为标准差反映的是整体风险,所以横坐标是标准差,因此,按照我们作者的观点去理解,应该是整体风险。这里有争议,但是现在请大家按照作者的观点去把握。

网友:

    如果原材料作为流动资金投资,在考虑变价收购和税收影响时,初始投资是原材料的变现价值再加上变现损失的金额,在收回时,也和初始投资一样吗?也要加上变现损失作为回收额吗?

回答:

    我们实际上在许多场合和大家讲过,开始垫付的时候,垫付的是材料,非现金资产应该考虑它的变现价值和变现的损失或者是收益引起的资金流动。

    比如垫支材料的帐面价值是50万,变现是40万,该公司所得税率是33%,垫付的营运资金是多少呢?就应该是变现价值40万,加上变现的损失3.3万,两相合计数应该是43.3万。刚才说的是垫付的营运资金也应该是43.3万,也就是说,当初垫付多少,在营运资金的循环和周转过程当中,营运资金是不会消灭的。原来垫多少,将来还能够收回多少,大家提这个问题,往往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假设对项目预计使用十年,十年前的垫付的材料,比如甲材料,这个材料垫付以后,就投入到使用和产品的生产当中了。然后形成产成品又销售了,销售以后,形成应收帐款,应收帐款收回来形成货币资金,又转回到下一个生产周期,收回的货币资金用于购买材料,然后把材料投入生产,然后在产品在完工以后再销售。这样周而复始的进行循环和周转。

    实际上,你这第十年项目结束的时候,根本不存在原来垫付的材料这种实体本身。仅仅是一种资金的占用形式。你十年之后还能收回这种材料吗?它又不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还有产值。所以一定要注意,原来垫付43.3万,将来收回来,也是43.3万,在这个问题上,不要考虑它们会出现差异。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网友:

    请问在计算题中,是不是用负债去考虑所有比例,不考虑有息无息呢?

回答:

    在我们教材当中,谈到资本结构,有四种理解,第一章和第三章,谈到的资本结构,实际上指的是资产负债率,也就是全部负债和股东权益的关系。在我们教材的第八章,剩余股利政策,它谈到的资本结构,指的是有些长期负债和股东权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教材的第九章,第三节,谈到资本结构理论的时候,资本结构指的是全部的长期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比例关系。

    第四个地方是在教材的第十章,在这一章,谈到的资本结构,指的是有些负债与股东权益的比例关系。这里既包括有些长期负债,还包括有些流动负债,所以,在四个不同的地方对资本结构的理解是不同的。大家可能会问,在考试的时候怎么办?所以考试的时候,它会明确一点,也就是说,我们这个题目当中,比如说涉及到这个题目的话,他会告诉你这里所指的资本结构是指哪一个结构?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这个问题。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回答。

网友:

    在教材的第四章中,新增加了票面利率的计算规则与必要报酬率的计算规则,题目中没有提到计息规则是否相同,只说到票面利率?这是否正确呢?

回答:

    在中注协的问题解答当中,作者有一个回答,他认为票面利率和必要报酬率,如果相等的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就是一个平价债券。它的价值就等于它的面值。实际上,在这个问题,前提条件应该是什么呢?

    我觉得前提条件应当是在债券的发行日,或者是购买日,在债券的一级市场上,这个规则是成立的。如果在流通市场上,比如说这个债券发行三年以后,三年以后,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呢?那实际上就不一定了。但是我们教材当中,解释的时候,就是这样解释的。像您刚才所讲的,这就认为是正确的。这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

网友:

    在平价发行没有手续费的情况下,税后资本成本等于票面利率(1-所得税率),这与前面的计息规则是否相关呢?

回答:

    因为我教材当中,谈到债券,或是长期借款,主要是针对分期付息而言的,利息是每年年末支付的,本金是一次偿还,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平价债务,在没有手续费的前提条件下,就等于税后资本成本,等于税前资本成本×1-所得税率)。

    而税前资本成本,正好也就是票面利率或者是长期借款的年利率。我们讲到的平价债务,只有两种,一种是平价发行债券,或者是长期借款,借多少,还多少,当然属于平价的概念。所以税前资本成本,可以说是平价债券的利率。前提条件,书上没有讲,前提条件必须是分期付息的。如果是到期还本付息,或者是本金和利息是到期一次归还,这个计算公式就不成立了。我们一般考试当中,所讲到的债券和借款,都是指分期付息。

网友:

    在计算在债券的发行价格时,考不考虑筹资费用呢?

回答:

    比如说针对债券的发行和购买,假设我是筹资者,也就是我是发行公司,我要发行债券去筹资。在座的各位,假设是投资者,购买债券是一种投资活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你是投资者,我是筹资者,我们说作为投资者而言,你应该考虑的是债券的价值和它的到期收益率。也就是按照第四章,财务估价,这一章的方式去计算债券价值和到期收益率。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我们从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前提条件假设资本市场是有效的。我们说在有效的资本市场条件下,我们假设不存在所得税,不考虑所得税,也不考虑交易费用,因此,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计算债券价值也好,到期收益率也好,既不考虑所得税,也不考虑交易费用。

    实际上,投资者买了债券以后,得到的利息,如果考虑所得税的话,肯定要交税。买债券的时候,肯定有手续费,有佣金,肯定也有相关费用。但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讲,理论上的,假设证券投资所处的市场是有效的资本市场,不考虑税收和交易费用。所以算价值也好,算到期收益率也好,不考虑所得税和交易费用。

    当然,在资本市场完全有效的前提条件下,债券的价值,就等于债券的价格。所以说,计算债券的价格,实际上就等同于计算价值。就直接把它未来的本金和利息折合成现值就可以了,所以计算发行价格,也不考虑所得税,也不考虑费用。但是在教材第九章,我们从筹资者的角度来讲,要分析一下,不同筹资方式的资本成本,负债筹资涉及到债务投资成本,所有者筹资涉及到权益资本。从筹资者的角度来讲,计算资本成本的时候,要考虑所得税,而且要考虑交易费用。大家说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如果从筹资者的角度来讲,不考虑所得税时,实际上就等同于不考虑负债筹资利息抵减所得税,不存在利息抵税的问题。而负债筹资很大的优越性在于利息是可以抵税的。而增发优先股的股东派发的股利是不能抵税的。所以利息抵税恰恰是债务筹资的优越性。如果不考虑所得税的话,这种情况下,毫无疑问,筹资者应该是选择权益资本筹资。负债筹资的优越性就体现不出来了,那还用我们决策吗?

    所以我们在计算资本成本的时候,涉及到债务资本成本的计算,我们既要考虑所得税,又要考虑筹资费。在这个前提下,你的资本成本的比较才是有意义的。

网友:

    在计算现金预算时,如果给出了增值税率,那么在计算应收帐款中,应不应该用收入(1+增值税率),应收帐款金额中,要不要加上增值税,具体应该如何考虑这个问题呢?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也是针对我前一段时间,在有关的习题班当中,曾经涉及到现金预算的习题。首先我们说,我这个题目当中,讲到了,按照年末应收帐款的计算周转次数是多少次。我们在计算应收帐款周转率的时候,分子上是收入,分母下是应收帐款的应收票据的平均额的合计数。从财务分析来讲,分子上是来自利润表,分母下是来自于资产负债表。而分子上的收入当然是指不含税的收入,分母下的应收帐款,也就是资产负债表上的应收帐款或者是应收票据,当然包括增值税。大家理解的问题有点误区。这样的话,分子和分母的口径不就不一致了吗?确实不一致。因为我们分析计算周转率的时候,分子上,本身就是来自于利润表的,分母下是来自于资产负债表是含税的。本身这个指标的分子和分母的口径不一致。所以知道全年的收入,除以周转次数,算出来的应收帐款,这个应收帐款本身就是含税的。

    如全年的收入8000万,假设全年是均衡销售的,每个季度的销售是多少?每个季度销售2000万,如果考虑增值税的话,就等同于在测算每个季度的销售现金流入的时候,应当是含税的销售收入,也就是2000×1+17%)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应收帐款的变动。应收帐款用不用乘税率呢?当然不用乘。这是一点。

    由这个问题想到了另外一个话题,好多同志也是对于我讲的这个题提出来,当期的销项税金怎么处理,这个问题没有给出当期可以抵扣的税金是多少。如果没有给够这些条件的话,怎么知道这个季度应征收的增值税?根据这笔业务,是否是根据这个题的销项税直接减去增值税呢?这个问题应该是由销项税减去进项税还有未抵扣的进项税。销项税分析的时候,主要影响的是流入,进项税主要分析的是影响外购商品的流出,不能把销项和进项的差异理解为本月的现金的流出。

    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网友:

    计算每股收益的年度中股票的普通股的增减问题的时候,年终发放的股票增加,应该怎么加权平均呢?

回答:

    我大概听这个问题的意思是,如果这个公司当年由于配发股票股利,而导致了股数增加了,也就是股数变动了。那么在计算每股收益率的时候,分母下面的股数。如果当年发生增减变动,那就计算加权平均指数。这个问题怎么处理?

    如果当年派发股票股利,确实引起股数增加了,再比如说,资本公积金转成股本,股数也增加了。但是大家注意一下,派发股票股利也好,还是资本公积金转成股本也好,这两种情况下导致股数的增加,实际上对于原有股东的每股收益并没有造成稀释。反正原有股东,要有一份都有一份,和我们通过市场增发新股和行使转化权,和这两种情况下股数的增加有着本质的不同。

    后两种情况下的增加,导致了原有股东每股收益的摊薄或者是稀释。你必须要计算加权平均股数。至于配发股票股利也好,还是资本公积金也好,增加股数,不考虑加权平均数。

    我简单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某某上市公司年初的股东股的股数是100万股,该公司在当年,88号,比如说给股东的配发股票股利,10万股,将来计算每股收益的时候,年末的加全平均股数是多少呢?110万股。也就是说,配发股票股利增加了10万股的股数,用不用算加权平均数。这个权数等同于12分之12。尽管是88号增加的。配发的股票股利。但是不要考虑是几个月,算加权平均数。因为刚才讲了,没有造成摊薄,直接加到年末的普通股的股数就可以了。

网友:

    第十章的264页中说到,自由现金流量是不含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的,但是在定义这个资本支出时又说到包括长期投资,前一部分计算息前税后营业利润都未涉及非营业损益,后面算投资资本又考虑了长期投资,请您给这个问题做一个解释?

回答:

    我们教材每年在修订过程当中,可能是由于时间关系,在这个地方进行修改了,其他地方没有做出相应的修改,使得有些地方是相互矛盾的。您刚才提的问题很好,确实存在这个问题。

    如果按照过去的旧教材来讲,过去所讲的企业价值是指它的全部价值,既包括营业价值,还包括非营业价值,涉及到的现金流量,既包括营业现金流量,还包括非营业现金流量。占有的资产既包括营业资产,还有非营业的资产。非营业资产,比如说资产负债表,非营业资产主要是指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因为它不属于正常营业活动的范围。从利润表的角度来讲,比如说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也是属于营业外的收益。

    今年教材当中,第十章第二节明确规定,我们通常情况下所讲的企业价值主要是指它的营业价值。相应的流量是指营业现金流量。也就是说,从企业实体的角度来讲,也就是说企业的实体现金流量,就是营业现金流量,相应的资产也仅仅是指营业资产。题目当中不会出现什么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也不会出现营业外收支金额和投资净收益的问题。大家不要考虑书上,前面讲的是营业资产,确实讲到后边的资本支出,确实它把长期股权投资,债权投资也包括进来了。这样前后的说法也不吻合了。在考试过程当中,大家主要注意营业价值,营业资产,而不考虑非营业的。这是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解释。

网友:

    在您串讲的模拟题一,计算题第五题中,计算应收帐款决策的相关成本中,包括存货得相关总成本,又包括了存货占用资金应计利息,为什么?其他题目中,都没有包括存货相关总成本的计算,如果题目中包括存货利息的时候,还要单独计算存货相关总成本吗?

回答:

    这位同学可能仅仅是做了我的题,但是没有听我的串讲录音。由于这个企业是商品流通企业,它日常的存货管理采用的是经济批量控制模式,我们说,应收帐款的信用政策改变以后,影响到了销售量的变动,我这个题目当中,假设进销平衡,销售多少,就购进多少,所以,信用政策改变引起销售量变动以后,就引起了存货全年总的需求量的变动,在一次订货成本和年变动性储存成本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存货总的需求量变动引起了经济订货批量的变动。经济订货批量一变动以后,存货占用资金就发生变动,占用资金利息也变了,也应该是作为相关成本。我们说,在这个问题当中,同时由于经济批量发生变动,与经济批量有关的变动性订货成本核和变动性储存成本所构成的相关的最低总成本也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相关最低最总成本应该作为一种应收帐款决策的一种相关成本来考虑。这样大家可能会问,这个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作为相关的最低成本已考虑了,通常情况下,储存成本当中已经包括了存货占用利息了,为什么存货占用资金利息还需要单独考虑呢?我们这个模拟题,我非常明确的规定,单位储存成本是5元,我后边一个括号,假设这个储存成本当中没有包括存货占用资金利息,所以在我们的答案当中,存货占用资金的利息,就单独去计算。相关总成本当中,没有包括这一块。当然我们说,如果这个题目当中,人家讲了,存货的储存成本当中,已经包含了存货占用资金的利息了。当然在这种决策过程当中,存货占用资金利息,需要不需要单独考虑呢?当然不需要单独考虑。而只需要考虑与存货的经济批量有关的变动性订货成本和变动性储存成本所构成的相关最低总成本。存货占用资金利息就不需要单独考虑。

    对于这个问题,关键看题目当中是怎么规定的。这是我对这个题的解释。

网友:

    2004年考题综合题的第一题中,为什么计算土地投入的时候,计算初始投资用的是评估价值,项目中变现时却是减土地的帐面价值呢?

回答:

   在初始阶段,为了建设该项目,可能要建设厂房,需要垫付营运资金,还有市场调研费,人员培训费,甚至像您刚才所讲的,可能需要购买一块土地。在这里,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你投资这个项目的时候,占有一块土地,这块土地的帐面价格给你了,市场价是800万元,为了投资该项目,而占用的非现金资产,应该考虑机会成本,它的机会成本就应该是它的变现价值以及变现的金融损失或者是金融收益引起的所得税。这个题目当中,公允价或者是评估价可以理解为变现价值。如果把这块土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的话,可以转让800万。它的帐面价值由于是不摊销的,它的帐面价值始终是300万。所以,变现的净收益应该是800万减去300万,变现是500万。所以开始这个点,你垫付、占用这块土地,引起的现金流出,一个是它的公允价作为机会成本,另外一个是变现的净收益,缴纳所得税,还应该考虑。

    将来说这个项目结束的时候,我把整个项目都转让了,当然这个项目转让的时候,既包括转让的固定资产,也包括转让的这块土地。

    把一项资产进行变现或者是转让的时候,怎么算收益呢?当然应该是用它的转让价格减去它的帐面价值。而土地上所讲的帐面价值,帐面价值始终是300万。而你刚才所讲的公允价值实际上是一种变现价值,是一种机会成本。它是指什么呢?是指未来,如果你把这块土地转让的话,800万。所以在这个时候,终结点,你算转让的净收益或者是净损失,应该拿转让价值与我们所讲的帐面价值做差额。你什么时候听说过,拿转让价值和公允价值做差额。

    这是我对以上的问题的解答。

网友:

    在今年更换了部分出题老师的情况下,您如何看待历年试题的价值呢?

回答:

    您提的问题我很难回答。至于是否改换了出题老师,我们作为一个普通老师,我们并不清楚是否改变出题老师,我不太清楚出题老师是否改变,我不知道您是从哪里听到消息的。作为我来讲,一个普通的授课老师也好,作为你来讲,一个普通的学生来讲也好,我们只能是站在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情况下研读教材当中的重点内容,能够把一些该掌握的重点内容搞清楚了。然后在考试过程当中,把我们应有的水平能够正常发挥出来,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

    至于教材,像您刚才所讲的出题老师是否改变,这些问题,即使改换了,或者是没换,对于我们都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也就是说改换出题老师,并不会改变我们这门课的一些特点,因为每门学科,有每门学科的一些特点。所以我想,临近考试,您没有必要把精力放到这个问题上。这些因素,对我们来讲,都是不可控的。我们可控的只能是经过自身努力,能够认真在考场上发挥我们应有的水平来。

主持:

    我们的访谈即将要结束了,希望田老师在最后的时候,给我们这些正在参加冲刺复习的网友们,一些祝福和建议?

回答:

    首先我跟大家提一点建议,针对我前面一开始所讲的第一个问题,针对我们这门课的特点,我谈了三点,你认为,这三点当中,我们哪些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充分的。在这段时间内,根据这门课的特点把一些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还有应该在考场上,应该具有一种形态。能够平和下来。前面我讲了,这门课的特点就是题量比较大。实际上,难度往往并不难,在规定的时间内,你能不能够顺利的把这些题目做完,这个就有必要大家在考试之前,在时间分配上做一下预算。跟打仗一样,会做的就会做,不会做的不要在某一个题目上浪费时间。比如我们三类题第一类是客观题,也就是单选、多选和判断。我想大家无论如何,必须在40分钟之内,把前面的客观题都需要搞定。而前面的客观题当中,个别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多选题,这是大家普遍感觉到头疼的问题。你在做题过程当中,遇到两个或者是三个多选题没有把握,这是非常正常的。

    单选题当中,一般有一到两个题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判断题当中大概有两到三个题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像这种个别比较难的客观题,我们该放弃,就得放弃。你没有放弃,那就没有收获。

    所以上考场以后,必须理智的考虑这个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在40分钟之内,必须做完。你做不完的话,必须要提高速度,随便懵一个,也要懵上,紧接着进入第二类题计算题。计算题通常有五个题,我的观点,每个计算题大约时间分配应该掌握在12分钟以内。五个计算题,时间预算应该预算一个小时。后边的两个综合题,综合题往往你看给出来的数据、资料就需要看一段时间。所以我想,综合题最好大家拿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每个综合题,我们预算半个小时,两个题一个小时。这样的话,相当于客观题给大家空出20分钟来,空出的20分钟,相当于是调剂余缺了。因为考试是3个小时,根据刚才可以看出来,客观题是40分钟,计算题是一个小时,综合题一个小时。总共用了两个小时40分钟。把那20分钟空出来,作为机动时间。看你计算题也好,综合题也好,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就可以用这20分钟来进行调剂。

    这是大家必须要注意的。

    我想临近考试除了注意这个问题之外,一定要树立自信心,在考试之前,要休息好,以饱满的精神去参加考试。

    最后预祝大家能够在考试当中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的光临!

日期:2005-09-10 来源:

作者:

阅读:
录入:

评论 】 【推荐 】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