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的考核点是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解此题的关键在于知道每股收益、每股账面价值和权益净利率的关系。每股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年末普通股总数= =每股账面价值×权益净利率=每股账面价值×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5×40%×4=8。
2.【答案】A
【解析】则:①第1类调整项目=400+300=700(万元)
②第2类调整项目=20-15+24=+29(万元)
③第3类调整项目=30+38-52=16(万元)
3.【答案】C
【解析】预计第四季度材料采购量=2120+350-456=2014(千克)
应付账款=2014×10×50%=10070(元)。
4.【答案】A
【解析】本题的考核点是资本市场线。由无风险资产和一种风险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的标准差= ,由于无风险资产的标准差为0,所以, 由无风险资产和一种风险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的标准差= ;由无风险资产和一种风险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的预期报酬率=
。以上公式中,
和
分别表示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在构成的投资组合的比例,
+
=1;
分别表示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期望报酬率;
分别表示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的标准差。由此得到教材的计算公式,只不过教材中的公式的符号Q和1-Q由这里的
和
分别表示而已。
所以,总期望报酬率=120%×15%+(1-120%)×8%=16.4%
总标准差=120%×20%=24%。
5.【答案】B
【解析】最佳现金持有量= =40000(元)
达到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全年转换成本=(200000/40000)×400=2000(元)。
6.【答案】C
【解析】企业需向银行申请的贷款数额为: 。
7.【答案】C
【解析】权益资本成本=11%+1.41×9.2%=23.97%
负债的资本成本=15%(1-34%)=9.9%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8.【答案】A
【解析】一般认为,当市场利率达到历史性高点时,风险溢价通常为3%,这是因为市场利率达到历史性高点时,即意味着投资活跃,大家都愿意冒风险, 风险溢价不大, 风险溢价通常为3%;反之,当市场利率达到历史性低点时, 即意味着投资沉寂,大家都不愿意冒风险, 风险溢价就大,风险溢价通常为5%。
9.【答案】A
【解析】年初投资资本=年初股东权益+全部付息债务=1500+500=2000(万元)
息前税后利润=600(1-40%)=360(万元)
每年经济利润=息前税后利润-全部资本费用=360-2000×10%=160(万元)
经济利润现值=160/10%=1600(万元)
企业价值=年初投资资本+经济利润现值=2000+1600=3600(万元)。
10【答案】A
【解析】在由盈利转为亏损时,说明利润的变动率为-100%。
经营杠杆系数为2,即销量对利润的敏感性系数为2。
所以,销售量的变动率= ,计算结果为负,说明为降低。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
【解析】资本市场有效原则,是指在资本市场上频繁交易的金融资产的市场价格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而且面对新信息完全能迅速地做出调整。
资本市场有效原则要求理财时重视市场对企业的估价,股价的高低可以综合反映公司的业绩,所以,账面利润不能始终决定公司的股票价格。
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购买或出售金融工具的交易净现值就为零,股票市价也能真实地反映它的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上,只获得与投资风险相称的报酬,也就是与资本成本相同的报酬,不会增加股东财富。财务管理的目标并非基于市场有效原则得出的结论。
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股票价格反映了其内在价值。因为股票的价格是其价值的体现,而价值是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只能影响短期利益的流入而不影响长期经济利益的流入,所以,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公司股票的价格不会因为公司改变会计处理方法而变动。
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市场利率反映了投资者期望的投资报酬率或筹资者的资本成本,所以,无论站在投资者或筹资者的角度来看,给其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和流出按市场利率折现,则净现值(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现值与流出现值的差额)必然为零。
2.【答案】A、B、C、D
【解析】本题的考核点是可持续增长率问题。公司计划销售增长率高于可持续增长率所导致的资金增加主要有两个解决途径:提高经营效率或改变财务政策。A、B、C、D均可实现。
3.【答案】B、C
【解析】贴现法付息会使企业实际可用贷款额降低,企业实际负担利率高于名义利率。企业采用分期偿还贷款方法时,在整个贷款期内的实际贷款额是逐渐降低的,平均贷款额只有一半,但银行仍按贷款总额和名义利率来计息,所以会提高贷款的实际利率(实际利率=利息/贷款额/2)=2×名义利率。
4.【答案】ABCD
【解析】营业现金流量=息前税后利润+折旧与摊销=1000(1-40%)+100=700(万元)
经营净现金流量=营业现金流量-营运资本增加
=营业现金流量-(流动资产增加-无息流动负债增加)
=700-(300-120)=520(万元)
实体自由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资本支出
=经营净现金流量-(长期资产总值增加-无息长期债务增加)
=520-(500-200)=220(万元)
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实体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利息+有息债务净增加
=实体自由现金流量-税后利息+(有息流动负债增加+有息长期债务增加)
=220-20+(70+230)=500(万元)
5.【答案】B、C
【解析】可控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可控固定成本
=20000-12000-1000
=7000(元)
部门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可控固定成本-不可控固定成本
=20000-12000-1000-1200
=5800(元)
6.【答案】C、D
【解析】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7.【答案】A、B
【解析】股东现金流量可持续增长率=
= =62.34%
实体现金流量可持续增长率=
= =92.30%
注意:这里的资产报酬率是指资产净利率。资产净利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
8.【答案】A、B
【解析】营运资本增加=流动资产增加-流动负债增加=200-50=150万元
净投资=投资资本增加
=本期投资资本-上期投资资本
=(本期有息负债+本期所有者权益)-(上期有息负债+上期所有者权益)
= 有息负债
所有者权益
=(400+580-200-300)+(900-600)
=780(万元)。
9.【答案】A、C
【解析】在进行更新设备决策时,如果只有现金流出,没有适当的现金流入,应选择比较两个方案的总成本、年平均成本或用差量分析法进行决策而不能比较两个方案净现值的大小,如果这两个方案的未来使用年限相同,应选择比较两个方案的总成本的高低或用差量分析法进行决策,所以,应选A、C。
10【答案】A、B、C、D
【解析】根据全部成本计算制度和变动成本计算制度的主要区别。
三、判断题
1.【答案】〇
【解析】本题的考核点是可持续增长率问题。在保持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 经营效率不变,意味着销售净利率不变,即销售增长率等于净利润增长率;而财务政策不变,意味着股利支付率不变,即净利润增长率等于股利增长率。所以,在保持经营效率和财务政策不变,而且不从外部进行股权融资的情况下,股利增长率等于销售增长率(即此时的可持续增长率)。
2.【答案】×
【解析】证券市场线斜率取决于全体投资者的风险回避态度,如果大家都愿意冒险,风险就得到很好的分散, 风险程度就小,风险报酬率就低,证券市场线斜率就小, 证券市场线就越平缓;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冒险,风险就得不到很好的分散, 风险程度就大,风险报酬率就高,证券市场线斜率就大, 证券市场线就越陡。
3.【答案】○
【解析】由两种证券投资的机会集曲线就可以得出结论。
4.【答案】○
【解析】对于两种证券形成的投资组合,投资组合的标准差 ,而
,又由于
,所以,即
=
小于
,由此可见,只要两种证券的相关系数小于1,证券组合报酬率的标准差就小于各证券报酬率标准差的加权平均数。
5.【答案】×
【解析】成本差异的处理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多种因素,因此,可以对各种成本差异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材料价格差异多采用调整销货成本与存货法,闲置能量差异多采用结转本期损益法。
6.【答案】×
【解析】
由于负债的 值很低,一般假设为零。则
,对于有负债的企业,
<1,所
<
7.【答案】×
【解析】现行标准成本是指根据其适用期间应该发生的价格、效率和生产经营能力利用程度等预计的标准成本。这种标准成本可以成为评价实际成本的依据,也可以用来对存货和销货成本计价。由于基本标准成本不按各期实际修订,不宜用来直接评价工作效率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8.【答案】×
【解析】该股票的价值=200(P/A,10%,3)+2200(P/S,10%,3)=2150.24(元)。
9.【答案】×
【解析】本题的考核点是债券价值计算问题。假设市场利率和到期时间保持不变,折价发行债券的价值会随利息支付频率的加快而逐渐下降。溢价发行债券的价值会随利息支付频率的加快而逐渐上升。
10【答案】×
【解析】现金最高持有量=3×9000-2×2500=22000(元),所以,目前的现金持有量未达到现金最高持有量,不予理会。
四、计算及分析题
1.【答案】
(1)各项成本差异:
①直接材料价格差异=(9300/15000-0.60)×15000=300(元)
②直接材料用量差异=(11250-125×100)×0.6=-750(元)
本月投产完成的约当产量=35×0.5+120-30×0.5=122.5(件)
③直接人工效率差异=(520-122.5×5)×4=-370(元)
④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520×(3.8-4)=-104(元)
⑤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520×(1092/520-2)=52(元)
⑥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2×(520-122.5×4)=60(元)
⑦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508-550×1=-42(元)
⑧固定制造费用闲置能量差异=(550-520)×1=30(元)
⑨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520-122.5×4.5)×1=-31.25(元)
(2) 期末存货成本:
①期末原材料标准成本=3000+15000×0.6-11250×0.6=5250(元)
②期末在产品实际产量标准成本=30×[60+0.5×(20+8+4.5)]+ 125×100×0.6+122.5×5×4+122.5×4×2+122.5×4.5×1-120×92.5=2668.75(元)
③期末产成品实际产量标准成本=(120-50)×92.5=6475(元)
期末存货成本=5250+2668.75+6475=14393.75(元)
2.【答案】
(1)由于A公司属于服务类上市公司,所以,应选择市价/收入比率模型。
(2)修正收入乘数
公司名称 |
实际收入乘数 |
销售净利率 |
修正收入乘数 |
甲 |
2.22 |
6 |
0.37 |
乙 |
2.63 |
8 |
0.33 |
丙 |
2.38 |
7.5 |
0.32 |
丁 |
5.12 |
16 |
0.32 |
戊 |
4.36 |
14 |
0.31 |
平均 |
3.34 |
10.3 |
0.32 |
说明:修正收入乘数=实际收入乘数/(销售净利率×100)
目标企业每股价值=平均修正收入乘数×目标企业销售净利率×100×目标企业每股收入=0.32×6%×100×25=48(元),由于每股价值48元大于每股价格36元,所以,A公司的股票被市场低估了。
3.【答案】
(1)年订货成本=250000/50000×400=2000(元)
(2)K=TC(Q)2/(2×D×KC)
=40002/(2×250000×0.1)
=320(元/次)
(3)Q= =40000(千克)
存货占用资金=(Q/2)×P
=40000/2×10
=200000(元)
(4)TC(B,S)=Ku·S·N+B·Kc
全年订货次数=250000/40000=6.25(次)
日平均需求量=250000/360=695(千克)
①设保险天数=0,即B=0,再订货点=695×10=6950(千克)
S=695×20%+2×695×10%+3×695×5%+4×695×5%=521.25(千克)
TC=40×521.25×6.25=130312.5(元)
②设保险天数=1,即B=695千克,再订货点=695×10+695=7645千克
S=695×10%+2×695×5%+3×695×5%=243.25(千克)
TC=40×243.25×6.25+695×0.1=60882(元)
③设保险天数=2,即B=695×2=1390千克,再订货点=695×10+1390=8340千克
S=695×5%+2×695×5%=104.25(千克)
TC=40×104.25×6.25+1390×0.1=26201.5(元)
④设保险天数=3,即B=695×3=2085千克,再订货点=695×10+2085=9035千克
S=695×5%=34.75(千克)
TC=40×34.75×6.25+2085×0.1=8896(元)
⑤设保险天数=4,即B=695×4=2780千克,再订货点=695×10+2780=9730千克
S=0
TC=2780×0.1=278(元)
所以,应选择保险天数为4天,即保险储备量为2780千克,再订货点为9730千克的方案,其相关成本最低。
4.【答案】
(l)分配本期费用
①直接材料费分配:
分配率=8400÷(2400+1800)=2
甲产品应分配材料费=2400×2=4800(元)
乙产品应分配材料费=1800×2=3600(元)
②直接人工分配:
分配率=4960÷(700+540)=4
甲产品应分配直接人工=700×4=2800(元)
乙产品应分配直接人工=540×4=2160(元)
③制造费用汇集分配:
本期发生额=600+1600+500+400=3100(元)
分配率=3100÷(700+540)=2.5
甲产品分配制造费用=700×2.5=1750(元)
乙产品分配制造费用=540×2.5=1350(元)
(2)计算甲产品成本
甲产品在产品的约当产量计算:
①完工程度计算
第一工序=3×50%/10=15%
第二工序=(3+2×50%)/10=40%
第三工序=(3+2+5×50%)/10=75%
②在产品约当产量=60×15%+40×40%+100×75%=100(件)
1)直接材料费:
单位成本=(1600+4800)÷(600+200)=8
产成品负担材料费=600×8=4800(元)
在产品负担材料费=200×8=1600(元)
2)直接人工费:
单位成本=(700+2800)÷(600+100)=5
产成品负担直接人工费=600×5=3000(元)
在产品负担直接人工费=100×5=500(元)
3)制造费用:
单位成本=(1050+1750)/(600+100)=4
产成品负担制造费用=600×4=2400(元)
在产品负担制造费用=100×4=400(元)
甲完工产品成本:
完工总成本=4800+3000+2400=10200(元)
单位成本=8+5+4=17(元)
期末在产品成本=1600+500+400=2500(元)
【解析】该题主要考察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以及本期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问题。考生应注意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在分配方法上的异同。
5.【答案】
(1)
年度 |
2002年 |
2003年 |
销售净利率 |
5% |
5% |
总资产周转率 |
2次 |
3次 |
权益乘数 |
2 |
2.5 |
留存收益率 |
50% |
50% |
权益净利率 |
20% |
37.5% |
(2) 2002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11.11%
2003年的可持续增长率= =23.08%
(3) 2002年的净收益营运指数= =59.8%
2003年的净收益营运指数= 55.33%
(4)该公司2003年的实际增长率为(1200-1000)/1000=20%高于按2002年数据计算的可持续增长率11.11%,在不从外部进行股权融资,同时在保持留存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不变的前提下,主要靠提高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来实现。
(5)①在不从外部进行股权融资,同时在保持财务政策和销售净利率不变的前提下,2004年年末预计资产总额=预计股东权益×权益乘数=(160+1500×5%×50%)×2.5=493.75(万元),预计总资产周转率=1500/493.75=3.04(次),在1.5次—4次之间,所以可行。
②在不从外部进行股权融资,同时在保持经营效率和留存收益率不变的前提下,2004年年末预计资产总额=1800/3=600(万元),预计负债总额=资产总额-股东权益=600-(160+1800×5%×50%)=395(万元), 资产负债率=395/500=65.83%高于60%的要求,所以不可行。
五、综合题
1.【答案】
(1)现金净流量:
①年折旧= (万元)
年摊销=300/6=50(万元)
②初始阶段的现金流出量为:5000+50+300=5350(万元)
前5年每年的现金流量为:
营业现金流量= EBIT×(1-所得税率)+折旧
=(40×45-14×45-100-832-50)(1-40%)+832+50=994.8(万元)
第6年的现金流量为:
营业现金流量=994.8+50 =1044.8(万元)
(2)确定折现率:
①确定W的权益资本成本
r =4%+1.5×8%=16%
②确定债务税后资本成本
980=1000(P/S,K,5)+1000×10%(P/A,K,5)
由于发行价格低于面值,故为折价发行,因此, 税前资本成本即到期收益率应高于票面利率,所以,首先用12%进行测试:
980-[1000(P/S,12%,5)+1000×10%(P/A,12%,5)]=980-1000×0.5674-100×3.6048=52.12(元)
用10%进行测试:
980-[1000(P/S,10%,5)+1000×10%(P/A,10%,5)]=980-1000×0.6209-100×3.7908=-19.98(元)
税前资本成本=10%+ =10.56%
税后资本成本=10.56%(1-40%)=6.34% 6%
③债权市场价值=债券价格=10000×980=980(万元)
债券每年利息=10000×1000×10%=100(万元)
④股权市场价值= =
=517.5(万元)
⑤计算W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r =16%×
+6%×
=9.5%
10%
⑥根据风险调整折现率法,包含风险因素的折现率为14%。
(3)计算W的净现值=994.8(P/A,14%,5)+ 1044.8(P/S,14%,6)-5350
=994.8×3.4331+1044×0.4556-5350
=-1459.1(万元),故不可行。
【解析】本题的考核点是第五章投资管理中的有关问题。本题为2003年新增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一是注意实体现金流量法和股东现金流量法的区别;二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市场价值权数的确定;三是风险调整折现率法的应用;四是折旧费和摊销费属于固定经营非付现成本,本题告诉每年经营性固定付现成本100万元,所以,每年经营性固定成本还应包括折旧费和摊销费。
企业实体现金流量法,即假设全权益融资情况下的现金流量,计算现金流量时不考虑利息,同时不考虑利息抵税,负债的影响反映在折现率上。这和中级职称考试财务管理的处理是不同的, 中级职称考试财务管理在全投资假设的情况下,还是要考虑利息的抵税作用,而在注册会计师考试中2003年教材P156新增举例中第一次明确,在企业实体现金流量法下不考虑利息,同时不考虑利息抵税。
2.【答案】(1) 未来连续2年股权自由现金流量计算表:
年度 |
第1年 |
第2年 |
一、净利润 |
301 |
315.7 |
加:财务费用 |
30 |
34 |
所得税 |
129 |
135.3 |
二、息税前利润 |
460 |
485 |
减:息税前利润所得税 |
138 |
145.5 |
三、息前税后利润 |
322 |
339.5 |
加:折旧与摊销 |
40 |
55 |
四、营业现金流量 |
362 |
394.5 |
减:营运资本增加(即流动资产增加-无息流动负债增加) |
90 |
0 |
五、经营现金净流量 |
272 |
394.5 |
减:长期资产总值增加 |
90 |
115 |
加:长期无息债务增加 |
-20 |
-40 |
六、实体自由现金流量 |
162 |
239.5 |
减:税后利息 |
21 |
23.8 |
加:有息债务增加(即有息流动负债增加+有息长期负债增加) |
40 |
40 |
七、股权自由现金流量 |
181 |
255.7 |
(2) 股权资本成本r =9%+3×9%=36%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r =36%×60%+10%×(1-30%)×40%=24.4%
(3)①第2年的权益净利率和留存收益率分别为:
权益净利率=315.7/900=35.08%
留存收益率=(315.7-100)/315.7=68.32%
股权现金流量可持续增长率=
= =31.53%
②根据股权自由现金流量计算该公司价值:
股权价值=
=181(P/S,36%,1)+255.7(P/S,36%,2) +
=181×0.7353+255.7×0.5407+7524×0.5407
=133.09+138.26+4068.23
=4339.58(万元)。
本题由北京科教园注会培训中心http://www.bicpa.org提供